您的位置:首页 >保健养生 >

东南亚大干旱:先前未知的全新世中期事件导致人类住区发生重大变化

时间:2022-04-28 09:25:02 来源:

研究人员将“绿色撒哈拉沙漠”的终结与东南亚的特大干旱联系了起来。

在老挝的山洞中发现的物理证据有助于讲述绿色撒哈拉沙漠的尽头之间的联系。撒哈拉沙漠的尽头是曾经繁茂的北非,如今变成了一片干旱的大草原,而此前未知的大旱灾则在4000至5,000年前破坏了东南亚。

在今天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和其他国际机构的科学家解释了这一重大气候变化如何导致东南亚人类住区格局的转变现在有超过6亿人居住。

UCI地球系统科学副教授凯瑟琳·约翰逊(Kathleen Johnson)表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证据,证明了绿色撒哈拉沙漠的终结与全新世中期至晚期的东南亚季风破坏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我们的高分辨率记录和良好的记录表明,这段时间北非与东南亚大陆地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创建该研究的古气候记录,合著者UCI地球系统科学副教授凯瑟琳·约翰逊(Kathleen Johnson)和其他研究人员从老挝北部的洞穴中采集了石笋样品。这些标本拥有人口稠密的亚洲季风区过去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为了为这项研究创造古气候记录,约翰逊和其他研究人员从老挝北部的洞穴中收集了石笋样品。在她的UCI实验室中,他们测量了样本中发现的氧气和碳同位素,碳14和痕量金属的地球化学性质。这帮助他们验证了干旱的发生并推断了干旱对该地区的影响。

约翰逊说,他们将对这些源自石笋的代理人的分析数据与一系列理想化的气候模型模拟相结合(由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合著者弗朗切斯科·帕萨塔(Francesco Pausata)进行),其中撒哈拉沙漠的植被和尘埃浓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研究与如此突然的降水变化有关的海洋-大气反馈和遥相关。

模拟实验表明,撒哈拉沙漠中植物的生长减慢导致空气中尘埃增多,从而使印度洋变冷并使沃克环流模式向东移动,使其行为类似于现代厄尔尼诺事件。约翰逊说,这最终导致整个东南亚的季风湿度大大减少,持续了1000多年。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此前曾研究过绿色撒哈拉沙漠(也称为非洲湿润时期)的消亡对更靠近西亚和北非的人口中心的影响,并指出了阿卡德美索不达米亚帝国的瓦解,即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化进程的破坏。印度文明(当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附近)以及牧民主义在尼罗河上的蔓延。

但主要作者,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环境科学教授迈克尔·格里菲思斯(Michael Griffiths)称,该地区与东南亚大干旱的起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之间的联系此前尚未得到调查。

格里菲斯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已经从社会适应和动荡的角度研究了这一事件已有数十年之久,但是其确切原因却躲避了科学界的研究。”约翰逊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格里菲思说。并且已经与她在这个研究主题上合作了10多年。

他说:“这项工作的结果为东南亚大干旱的起源提供了新颖而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程度上更好地理解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许多地区的社会变迁。”

研究人员认为,长达几百年的大干旱相当于4000到6000年前东南亚的“千年遗失”,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与全新世的早期和后期相比,东南亚内部考古证据明显缺乏。

他们认为,全新世中期大干旱可能是人口大规模迁移和采用新的,更具弹性的生存策略的动力,并且现在应将其视为东南亚大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辟的可能动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副教授乔伊斯·怀特(Joyce White)说:“这是必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气候变化类型,有哪些植物,有哪些动物的杰出证据。”“所有人都必须适应这种截然不同的气候。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改变了我们尝试理解或重建全新世中期的方式。”

###

参考:2020年8月21日,自然通讯.DOI:
10.1038 / s41467-020-17927-6

自2010年以来,约翰逊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的顾问学者怀特(White)管理的中湄公河考古项目合作,使得从老挝洞穴采集蛇血石样品成为可能。该项目还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和诺森比亚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该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瑞典研究理事会以及亨利·亨利资助。卢斯基金会(宾夕法尼亚大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